2005-09-26

回家之路

楔子~一個困難述說的故事

這個故事要起頭,不知道為何這麼地困難。
因為要講的是『精神病患的回家之路』的原因嗎?我靜下心來想想,或許有那麼一點關係吧!我的困難是在於,述說病人離開慢療回家的故事,就像老太婆的纏腳布,又臭又長,而其中大部分的故事都沒有個完美的Happy ending,既然不是Happy ending,故事說出來的意義何在?這樣的故事又能夠帶給人們怎樣的啟發呢?

慢療的病人,在進入慢療體系後,跟他們原來的家庭的距離是越來越遠的。家人在將病人送進來之前,也是曾經用盡心力,一心期望病人能夠康復,然後再度回到家庭,成為家中的一份子。然而,當再多的努力與付出都無法改變病人的狀況,又或者是家人們的期待過高,失望落空心生挫折之下,家人漸漸變得無力與無望,這時候便轉向思考轉移照顧重擔的可能性。在這樣的情況底下,家人們帶著病人來到了我所服務的機構。對於大多數在我們醫院住院的病人們而言,回家這條路是既長又崎嶇的。而在五年的工作經驗中,我發現一個事實,那就是:病人出院的難度與家人們照顧過程的辛苦程度成絕對的正比。假若家人陪著病人走到慢療機構的過程歷盡千辛萬苦,那麼最終,病人要達成出院這個目標時,將要付出比家人過去照顧自己時更多的努力才行。

『回家』,對於身處慢療的病人們而言,有著各種不同層次的詮釋。有家人、病人,開開心心一同攜手踏上回家之路的;有病人將醫院視為自己的第二個家,在此安身立命;也有心心念念盼望回家,仍舊有家歸不得者。身為慢療的社會工作者的我,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底下陪伴著這些病人,用各種方法嘗試去突破惡劣的現狀。但是當我看到家人過去照顧病人時的辛苦與辛酸,在同理家屬之後,病人的位置我又該要擺在哪裡呢?大部分的情況是,當我去跟病人談他想出院的需求時,家人們告訴我的那些辛苦的照顧經驗,早在不知何時,變成我的背後靈,默默影響著我對病人的回應與處遇。病人與家人之間究竟存不存在有一個平衡點,在這個點上,病人可以安心接受治療,但感覺還是歸屬於家中的一份子;而家人可以將肩上的重擔暫時放下,休息夠了再擔起來繼續走。慢療,原本在精神醫療網裡的角色定位應該如此,但目前走的方向偏掉,站的位置不對了,所以很多人不快樂了。社會工作者夾在病人和家屬,回家與不回家的角力場的之間,面對的是個人與身為社會工作者價值觀的兩難。儘管如此,我仍舊樂觀地相信,在家人們內心的深處仍舊存著對病人最初始的愛,哪怕家人告訴我的是『就讓他住到老死吧,我只能固定過年三節來會客』,我還是會告訴家人,即使他/她這麼說,我相信他/她還是關心病人的。

0 Comments: